紅崖峁是外公家村子后面的一座大山。山勢雖然高大,卻和北方的許多大山一樣樸實無華、寂寂無名,沒有什么奇峻之處,可在我眼里卻有不同的韻味。
山上白色、粉色的砂石巖縫間,生長著茂盛的荊條、沙棘、黃刺梅等灌木,一蓬蓬、一叢叢的。山間有毛莠莠草、車前草、沙蓬、益母草、打碗花、山丹丹花、粉撲花、看麥娘、蒼耳子、燈籠草以及許許多多叫不上名來的野草山花,使得山體不至于太過祼露。半山腰以上有一層一層的梯田,種著麻子、谷子、豆子、玉米、山藥蛋,山洼斜坡處有一大片果園,栽著杏樹、梨樹、蘋果樹、桃樹。
每當我回憶起少年時,便思緒萬千,紅崖峁就清晰地浮現出來。夢回此地,看到明媚的陽光,鋪著七彩光華,我欣喜地向前走著跳著,沿途收集著散落的晶瑩露珠。
外公所在的村子叫營立村, 在古交市西南的屯蘭川屯蘭河北岸,相傳某個朝代時,這里曾經是軍隊駐扎過的營盤,村子因此而得名。據說村子也曾叫谷壘村,可以想象出當年的富庶和人們的自豪。
清晨,朝霞從天際蔓延,將紅崖峁映得紅紅的,十分醒目。在鳥兒吱吱喳喳的叫聲中,人們開始了一天的忙碌。黃昏,夕陽西下,紅崖峁像一位嚴肅的武者,高大威武,矗立在越來越暗的夜空。月亮掛在山頂上,如水的銀光傾瀉在村落里,長街小巷顯得愈加安靜幽深。
仰望紅崖峁,它挺拔高大、氣勢雄渾。山上的小路蜿蜒曲折,像細帶子一樣纏繞在樹木草叢中間,蒼郁的樹、翠綠的草與藍天白云交相輝映。山野間,帶著青草、花香的空氣,與鳥兒的鳴叫聲融在一起,蕩漾出快樂與愉悅。
聽外公講,紅崖峁原來名叫鳳凰山,遙遙望去,大山像一只振翅欲飛的鳳凰,有翅有爪,首尾相映,鳳凰身下還孵著許多鳳凰蛋。既然是奇山異水,必定為風水寶地,說明這一帶人杰地靈,是祥瑞之所在,村里人說起來都津津有味。
鳳凰山頂是紅色膠泥土堆積而成的,因年深日久水土流失造成垮塌,在山頂上形成了一段陡立的土崖,在陽光照射下顯得紅彤彤的,人們就把鳳凰山叫成了紅崖峁。
紅崖峁上引人發思古之幽情的,是峁頂上氣勢雄偉的烽火臺。
烽火臺是古代重要的軍事防御設施,一般建在險要處或交通要道,用狼煙火光來傳遞戰爭信息。在古代,烽火總是與戰爭聯系在一起的,每有烽火出現、狼煙冒起,便意味著戰爭來臨。南北朝詩人吳均有詩句“羽檄起邊庭,烽火亂如螢” ,唐代李頎有詩句“白日登山望烽火,黃昏飲馬傍交河”,這些都是戰爭的生動寫照。
駐足烽火臺旁,放眼遠觀,但見天高云淡,群山蒼茫,川道蜿蜒,河水流淌。一陣陣山風吹過,我恍惚看到旌旗獵獵、鼓聲連天,無畏的戰士們在和入侵的敵人搏斗著,士卒們怒目圓睜,手持長矛鋼刀,即便是血染戰袍,也不容敵軍前進半步。歷史的畫面一一閃過:諸侯、烽火、佳人、山河、戰車、城垣以及浩蕩的乾坤下,日月交替,歲月更迭。
順著屯蘭川里的大道一路向西,每隔一段路程,山頂上便有一座烽火臺,紅崖峁上的只是其中一座。它就像孤傲的士兵,挺著高大的身軀,穿過時空隧道,默默地堅守了不知多少年,承載著不盡的滄桑。
歷史上,紅崖峁上還修筑有文昌閣、魁星樓,是一方文風鼎盛的寫照,更寄托著村里人對美好前程的期盼和愿望,香火很旺。只可惜曾經金碧輝煌、飛檐翹角的壯觀,毀損于戰爭的硝煙之下。當時營立村的民兵們在共產黨領導下,放下鋤頭拿起鋼槍,參加了交文地區抗日游擊大隊,機智勇敢地用游擊戰、地雷戰、麻雀戰狠狠打擊野蠻的日本侵略者。日軍惱羞成怒,一把罪惡之火焚燒了游擊隊員們曾經據守過的文昌閣、魁星樓,珍貴文物毀于一旦,令人扼腕嘆息。
面對殘碑碎瓦斷石破磚的廢墟,靜默!憤慨的思緒涌上來,時間的碾壓蓋不住那一段中華民族的屈辱,一段歷史定格于山野的包裹里,引人深思。 烽火臺、文昌閣、魁星樓,更因為這些抗日的故事,使這座紅崖峁顯得更加高大雄偉。從山腳到山上,距離不遠,但呈現的歷史內涵十分厚重,這是古交軍民不畏強敵、抗擊外侮的一段英勇歷史,也是革命的斗爭精神。同樣的基因和精神在不同的時空,被一條線串聯了起來,這條線便是英勇抗爭!
如今,紅崖峁變得和我記憶里的不一樣了,只是留在那里的往事沒有變,有時候還會像放電影似的,一幕幕浮現出來,讓我沉醉。
(作者單位:西山煤電馬蘭礦選煤廠)